精準療法對抗非小細胞肺癌 小分子靶向藥物進入視野
發布時間:2016-12-09
瀏覽次數:68次
根據中國癌癥統計,中國于2015年有73萬人患上肺癌,當中約58.4萬人為非小細胞肺癌個案。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16.47萬屬于EGFR基因突變肺癌、3.27萬屬於ALK基因突變肺癌、0.58萬BRAF基因突變肺癌。精準療法意指醫生透過患者的生物標記檢測結果,可以為患者選取最合適的治療策略,而非用同一療法醫治不同肺癌患者。現時肺癌患者可選擇之治療方法包括化療、靶向藥物和免疫治療等,美國癌癥研究協會曾指出,在以上治療方法中,靶向藥物的精準度相對較強。從2015年抗腫瘤藥物市場數據分析,單克隆抗體藥物占據36.92%,常規化療藥物占據27.84%,小分子靶向藥物占22.94%。截至2016年6月,美國FDA共計批準了72種靶向藥,24個小分子靶向替尼類藥物中用于治療肺癌的有11個,在數量上占據46%。已在中國上市的治療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替尼類藥物有6個。目前,我國尚未引進的治療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替尼類藥物是2013年以后獲FDA批準的阿法替尼(Gilotrif)、色瑞替尼(Zykadia)、歐西莫替尼(Tagrisso)、艾立替尼(Alecensa)、克里唑蒂尼(Xalkori)等。2015年我國重點城市公立醫院肺癌小分子靶向藥物用藥金額達8.16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12.02%。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抗腫瘤藥物治療顯示出個性化治療、差異化治法、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組合治療的市場新特點。在國家政策給力、醫療保障逐年完善的大環境下,小分子靶向藥物逐漸進入人們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