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腫瘤藥物研發”大潮的驅動力及潛在風險
發布時間:2016-07-27
瀏覽次數:72次
現在制藥工業最熱門的投資方向就是抗腫瘤藥物研發,據福布斯報道現在40%的新藥研發經費投入到抗腫瘤藥物上。那么這個比例是否合理呢?對廠家和投資方又有意味著什么呢?
業界一致認為80年代默沙東成為最盈利、最受社會尊重制藥企業的主要原因是其科學驅動研發活動的戰略。而現在抗腫瘤藥物高強度投入是否符合科學驅動原則?據近期統計,抗腫瘤藥物研發的臨床開發成功率為5.1%,遠低于常見大眾病如代謝疾病(15%),甚至低于精神疾病(6.2%)藥物研發的成功率。所以優質靶點的數量并非主要驅動因素,投資者進入這個領域不是因為science。
毫無疑問腫瘤是個威脅人類健康的極端恐怖疾病,但是惡性腫瘤并非現在社會最大疾病負擔,因腫瘤致死人數在全球范圍死因排名甚至進不了前十名。
抗腫瘤藥物之所以吸引投資者的大量投入是因為抗腫瘤藥物的價格。雖然廠家會提供一些折扣,病人也未必會使用一年以上藥物,但是這個高價格顯然是資本涌入的核心驅動力。
這種局面造成了現在腫瘤藥物研發的淘金模式,即只有少數企業、少數項目能獲得巨大回報,而多數企業和投資者會和買彩券一樣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種金字塔式的回報模式對宏觀變化更敏感,如果美國開始控制藥價處于劣勢的企業會更加弱勢。自然災害中本來生存能力就弱的物種首先被淘汰。
大量資本追逐少數優質項目必然加劇本來就已經非常激烈的競爭。默沙東上周宣布將在今年在Keytruda上投入20億美元研發經費,小公司即使和默沙東同時發現PD-1抗體也會在高強度對抗中敗下陣來,別說等人家上市再追了。上周FDA官員警告現在過多資本投入到PD-1抗體研發,可能預示后面同類藥物上市都難,別說參與市場競爭了。
另一個不良后果是對高風險項目的縱容。高強度投入加快新產品的開發,但也縮短了新產品的市場壽命。現已出現幾例突破性新藥遠沒有到專利期銷售就停止增長或下滑的例子,這些產品投資者在其它領域如果發現類似藥物會獲得更好回報。